事實上,相當多。 1917 年和 1991 年都表明,當政治抗議與極度醉酒的文化和對公共醉酒的普遍冷漠相結合時,它會立即變得更加複雜和危險。此外,鑑於共同的帝國/蘇聯文化遺產(包括酗酒),烏克蘭對這些革命動態的免疫力僅比俄羅斯略低。
儘管烏克蘭親歐盟的烏克蘭西部與親俄羅斯的東部之間存在種族和語言分歧(可能 被誇大了) ,但這種分歧仍然存在;烏克蘭東部和西部存在明顯的人口差異。雖然總體而言,烏克蘭的健康指數低於其歐洲鄰國,但從全國西向東,人口狀況不斷惡化。烏克蘭西部省份受俄羅斯/蘇聯帝國統治的時間較短,與受俄羅斯統治歷史較長的東部地區相比,這些省份的生育率普遍較高、死亡率較低、平均預期壽命較高。或許並不令人驚訝的是,頓巴斯東部地區的死亡率和預期壽命最高,也是這個飲酒習慣已經很普遍的國家中飲酒最嚴重的地區,而該地區對醉酒的文化接受程度與東部的俄羅斯「常態」最為一致。這可能只是粗略的估計,但在烏克蘭,越往東走,這個遺產階段就越危險。
那麼,在烏克蘭東西方持續不斷的鬥爭中,我們看到人們對伏特加採取了不同的態度,而且它首先在基輔,然後在頓內茨克帶來了潛在的不穩定,這有什麼奇怪的嗎?
背景:2004年,一場被嚴重操縱的選舉有利於親俄的頓內茨克人維克托·亞努科維奇,這 数据库到数据 引發了民眾的強烈反對,最終導致基輔獨立廣場(Maidan Nezalezhnosti)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非暴力抗議者在 Maidan 建立營地,人數通常超過 10 萬人,忍受嚴酷的冬天,為自由選舉而集會。在這場所謂「橙色革命」中,民眾的要求得到了滿足,新的選舉在親歐盟派的勝利中獲勝。不幸的是,對於烏克蘭低迷的經濟來說,這些曾經結盟的政治派別開始爭吵和分裂,同時屈服於烏克蘭長期存在的腐敗。親歐陣營的分裂為一度被擊敗的亞努科維奇在2010年自由競爭的總統選舉中獲勝打開了大門。
雖然從長遠來看,橙色革命可能以失敗告終,但從短期來看,它或許是後蘇聯時代有效、非暴力政治抗議的最佳典範,尤其是因為在龐大的帳篷城裡,明確禁止飲酒,以防萬一發生醉酒騷亂。